午餐菜色:白飯/醬爆里肌肉/雙色滷味/時蔬/紫菜蛋花湯/水果
精選文章
每周檢驗結果
欲了解每周最新的檢驗結果請點選下方連結 1.瘦肉精檢驗,請按我 瘦肉精檢驗 2.過氧化氫檢驗,請按我 過氧化氫檢驗 3.餐具檢驗(ABS、澱粉、脂肪、蛋白質),請按我 餐具檢驗
長高補對了嗎?蛋白質比鈣質更重要
長高補對了嗎?蛋白質比鈣質更重要
鉅亨網新聞中心(來源:華人健康網)2014-06-17 13:00
想要長高,就一定要補鈣嗎?許多家長擔心孩子長不高,每天泡一杯溫熱牛奶給孩子喝,以為牛奶可補充鈣質,促進骨骼發育,能快快長高。不過,營養師提醒,牛奶成分中,真正讓孩子長高的關鍵不在鈣質,而是蛋白質,且需與醣類食物搭配食用,才能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,身材高人一等。
補鈣=長高?長高的營養關鍵是蛋白質
影響身高的因素眾多,一般人難以改變遺傳基因的結構,只能透過後天的努力,從生活習慣、運動和飲食等方面著手,試圖激發人體內的最大成長潛能。而中華民族一向有進補的觀念,許多爺爺奶奶或父母為了孩子長得更高,會要求天天喝牛奶或吃鈣片,認為只要鈣質補夠了,就能快速長高。
不過,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,鈣質和長高沒有直接的關係。鈣質的主要功能是強化骨骼、增加骨質密度;實際會影響長高的關鍵營養素是蛋白質,能激發基因的潛能。此外,「睡眠長高術」中可促進發育的生長激素,也是由蛋白質合成的荷爾蒙。
激發蛋白質生長潛能!均衡飲食+搭配醣類食物
期望孩子未來長得比一般人高,擁有如模特兒般的高挑身材,補充蛋白質有其必要,但「蛋白質增高術」仍有一些原則需遵守。
洪若樸營養師說明,健康的身體才能促進骨骼發育和成長,激發長高的潛能,而要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,飲食應均衡且多元,除了蛋白質,還需要攝取足夠的醣類、維生素、礦物質等食物,才能避免攝取的蛋白質被當作能量來源而不當消耗。
特別是,蛋白質需搭配碳水化合物,才能被有效利用,因此喝牛奶補充蛋白質時,記得配一些麵包或饅頭等醣類食物,可別只是光喝牛奶。一杯240c.c.的牛奶,約有8公克蛋白質,含有各種較小分子的胺基酸,可提供人體生長發育所需,消化率可達98%以上。
除了牛奶之外,補充蛋白質還可多攝取大豆製品。大豆是目前蛋白質含量最高、質量最好的食材,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8種必需胺基酸,屬於優質蛋白質食物。而蛋、魚、肉類也含有豐富蛋白質,但其可能有油脂多的情況,攝取應注意份量。
過猶不及!蛋白質過量易骨鬆、肥胖
值得注意的是,蛋白質雖然是身高的「墊腳石」,但也要避免攝取過量。整體來說,1至3歲幼童的每日蛋白質攝取建議量為20公克,4至6歲幼童為30公克,7至9歲為40公克,10至12歲為50公克,至於13歲至18歲青春期則為55至70公克不等,是人生成長各階段建議量最高。
而且,長期過量攝取蛋白質,易使骨骼中的鈣質被釋出,骨質變脆弱導致骨質疏鬆症,無形中更難達成長高的目標;蛋白質攝取太多,在體內會分解成氮,會加重腎臟負擔;正常量的蛋白質可經分解成胺基酸,但過量攝取則會被轉換成脂肪,導致肥胖。
對發育中的孩子來說,長高的關鍵營養素是蛋白質,平常可從牛奶補充,但建議搭配醣類食物,提高吸收和利用率。
補鈣=長高?長高的營養關鍵是蛋白質
影響身高的因素眾多,一般人難以改變遺傳基因的結構,只能透過後天的努力,從生活習慣、運動和飲食等方面著手,試圖激發人體內的最大成長潛能。而中華民族一向有進補的觀念,許多爺爺奶奶或父母為了孩子長得更高,會要求天天喝牛奶或吃鈣片,認為只要鈣質補夠了,就能快速長高。
不過,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,鈣質和長高沒有直接的關係。鈣質的主要功能是強化骨骼、增加骨質密度;實際會影響長高的關鍵營養素是蛋白質,能激發基因的潛能。此外,「睡眠長高術」中可促進發育的生長激素,也是由蛋白質合成的荷爾蒙。
激發蛋白質生長潛能!均衡飲食+搭配醣類食物
期望孩子未來長得比一般人高,擁有如模特兒般的高挑身材,補充蛋白質有其必要,但「蛋白質增高術」仍有一些原則需遵守。
均衡且多元的飲食原則,能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,也是促進長高的不敗方法。
洪若樸營養師說明,健康的身體才能促進骨骼發育和成長,激發長高的潛能,而要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,飲食應均衡且多元,除了蛋白質,還需要攝取足夠的醣類、維生素、礦物質等食物,才能避免攝取的蛋白質被當作能量來源而不當消耗。
特別是,蛋白質需搭配碳水化合物,才能被有效利用,因此喝牛奶補充蛋白質時,記得配一些麵包或饅頭等醣類食物,可別只是光喝牛奶。一杯240c.c.的牛奶,約有8公克蛋白質,含有各種較小分子的胺基酸,可提供人體生長發育所需,消化率可達98%以上。
除了牛奶之外,補充蛋白質還可多攝取大豆製品。大豆是目前蛋白質含量最高、質量最好的食材,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8種必需胺基酸,屬於優質蛋白質食物。而蛋、魚、肉類也含有豐富蛋白質,但其可能有油脂多的情況,攝取應注意份量。
過猶不及!蛋白質過量易骨鬆、肥胖
值得注意的是,蛋白質雖然是身高的「墊腳石」,但也要避免攝取過量。整體來說,1至3歲幼童的每日蛋白質攝取建議量為20公克,4至6歲幼童為30公克,7至9歲為40公克,10至12歲為50公克,至於13歲至18歲青春期則為55至70公克不等,是人生成長各階段建議量最高。
對發育中的孩子來說,長高的關鍵營養素是蛋白質,平常可從牛奶補充,但建議搭配醣類食物,提高吸收和利用率。
而且,長期過量攝取蛋白質,易使骨骼中的鈣質被釋出,骨質變脆弱導致骨質疏鬆症,無形中更難達成長高的目標;蛋白質攝取太多,在體內會分解成氮,會加重腎臟負擔;正常量的蛋白質可經分解成胺基酸,但過量攝取則會被轉換成脂肪,導致肥胖。
「十大恐怖外食」最礙肝!護肝甩掉油鹽糖
恐怖外食最礙肝!護肝甩掉油鹽糖
鉅亨網新聞中心(來源:華人健康網)
你是死忠的「老外族」嗎?每一周外食共幾餐?大家都以為外食會造成肥胖、增加膽固醇、導致心血管疾病等,但是,你知道嗎?經常外食也是脂肪肝的殺手,甚至淪為「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」三部曲的惡性循環中。
程涵宇營養師並公佈「十大恐怖外食」排行,結果排名第一的是漢堡+薯條+可樂,合計熱量大約為950大卡。
每一餐都是外食 小心脂肪肝飆
根據一項「礙肝大調查」發現,有超過8成的職人平均有1-2餐以上靠外食解決,進一步比對每天皆攝取外食的人口中,其每日同時三餐皆採外食者高達6成7(66.6%),顯示其365天的每一餐都是外食。
1名男性上班族,一年365天每天每餐都外食,早餐多半吃三明治加一杯奶茶,中餐則吃鍋貼配豆漿,或一般便當;晚餐則經常吃麵條,餐與餐中間必吃點心與宵夜,買完便當順便買一杯含糖手搖飲料,結果體重往上飆升之外,還會感覺疲勞、心情不佳、皮膚變差等症狀,後來健檢發現,竟然脂肪肝超標,醫師提出警訊,必需控制飲食、降低脂肪肝,才不致引發肝臟疾病。
外食3大殺手:高油、高鹽、高糖
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醫師提醒,外食最令人擔憂的就是高油、高鹽、高糖,以及各種食品添加物,過去國人大多都認知到外食會對身體造成代謝負擔,然而本次調查最令人憂心的是,7成民眾已認知到外食對於心血管或腎臟可能造成負擔,卻僅有不到一半的民眾警覺到外食傷肝風險。
「十大恐怖外食」排行第二名的是排骨便當+珍珠奶茶。
肝臟也是身體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,如果肝臟代謝功能無法順利運作,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脂肪肝等問題,目前國人約每2~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,如果持續忽略肝臟代謝負擔的嚴重性,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引發肝硬化等嚴重肝臟疾病。
忽略脂肪肝 恐造成肝臟疾病惡化
目前國人約每2至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,如果持續忽略肝臟代謝負擔的嚴重性,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引發肝硬化等嚴重肝臟疾病。尤其專業類人員(工程師、醫師、律師)因工時最長、外食比例NO.1,但意外發現軍公教類竟高居外食比例第二名,成為高風險族群,傳統觀念以為軍公教人員作息較固定,反而成為肝疾保健盲點。
到底外食有多恐怖?程涵宇營養師並公佈「十大恐怖外食」排行,結果排名第一的是漢堡+薯條+可樂,合計熱量大約為950大卡;第二名的是排骨便當+珍珠奶茶;第三名是鍋貼+豆漿,這三樣外食搭配組合的油糖含量都十分驚人,以第一名來說油脂便有43克、糖份更高達63克,比較衛生福利部建議成年男性每日攝取油脂55~60克、糖45克來看,只要一餐外食就已經接近每日的攝取量。
【正確的外食原則】
1.平時應該少吃肥肉、五花肉、肉燥、香腸、油酥類點心與高油脂零食點心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。
2.日常應該少吃內臟、魚卵等膽圖醇含量高的食物。
3.烹調時應該儘量少用油,且多用蒸、煮、煎、炒代替油炸方式,可減少油脂的用量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